继本报推出“油田夫妇热衷蛋雕艺术”的报道后,不少热心读者和网友又向本报提供了“东营民间艺人”的线索,其中将油田、湿地风光绘在蛋壳上的油田退休职工苏建国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。3月19日,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,了解了他如何在百余个蛋壳上画出多彩风光。


苏建国正在蛋壳上作画。
三十年前结缘“蛋画”十年前重拾这门技艺
在普通的鸡蛋壳上,他用几只笔绘上了湿地芦苇、天鹅甚至螃蟹,让原本被扔在垃圾桶的蛋壳变废为宝,别有一番情趣。他就是胜东社区第一党员服务社的苏建国。
3月20日,记者来到位于锦华一区的苏建国家中,只见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内摆放了不少空蛋壳,而已经成为成品的一个蛋壳被绘上了梅花,格外精致。苏建国并不善言谈,已经退休的他曾是油建一公司的油田职工,而最初与“蛋画”结缘还是三十年前。他说,“那年清明时,孩子的老师让他们带着鸡蛋到学校,当时觉得鸡蛋身上啥也没有不好看,就给两个孩子画上了画,孩子们很开心,一直当玩具。”而在这之后,苏建国这门手艺就搁置起来了。
直到10年前,孙子的一份作业让他重拾了这门手艺,“那时老师给他布置了在鸡蛋上作画的作业,我便想起了曾经画“蛋画”的时候,就帮孙子画了一个。”而这一画也成了苏建国退休后生活的乐趣之一。
如今苏建国的“蛋画”技艺已经越来越娴熟,在一枚直径3到4公分、高5到7公分的鸡蛋上,他可以画上各种山水、花鸟、人物等,“首先就是掏空鸡蛋壳,要保证蛋壳不能裂开,这是最难的,然后再在蛋壳上涂一层透明的漆,这样才可以作画。”苏建国说,他作的“蛋画”得有百余个了,“都送给老年书画爱好者和居民了,‘蛋画’只是一种兴趣,大家喜欢,我就很开心。”
蛋壳上倾注家乡感情,融入油田和湿地特色
在苏建国的最新作品中,他将锦华小区的早春风景和黄河口湿地的风光绘在了蛋壳上,“我是锦华小区的第一批居民,见证了它从荒原到现在的变化过程,我对油田感情很深;而黄河口湿地风光是东营最大的特色,我对芦苇、天鹅、各类飞鸟都很感兴趣,便将它们都绘上了。”
前段时间,苏建国的这些作品在油田一大型展览会上展出,获得了较多关注,随后前来要“蛋画”的人也多了起来。戴上老花镜、拿起细笔,从储存的100多个蛋壳中挑选一个开始制作,经历2到3个小时,一个融入各种风光的“蛋画”便完成了。“我从8岁就对画画感兴趣,之后虽然很少拿笔作画却一直热爱着,退休后有了时间,现在有空就作‘蛋画’、写书法,也算是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吧。”苏建国称。
在他的家中,记者见到了他的老伴,“他每次作画,在屋子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,吃饭都不出来,尤其是节日里,来看他作画的人很多。”虽然这样说,可苏老师的老伴还是很支持他的手艺,“人老了就图个高兴,他开心就行。” (记者 赵尔靖)